1.什么是学科、学科建设?(desciplinary construction)
所谓学科,它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支。它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它是偏就知识体系而言,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因此,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学科的第二个含义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偏指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均分为12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按照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我国高等学校一级学科89个,二级学科386种。
2.学科建设的内涵包含什么?
学科建设是指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运用政策、人力、物力等手段按特定的学科方向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化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它涉及学科本身学术水平思想建设,也涉及学术组织、教育制度和研究资源配置,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1)对于一个研究领域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学科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规训制度与研究制度。
(2)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学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使学科制度化,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社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经费更加充足,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3)对于一个学校或地区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机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或地区的学术水平。
3.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学科建设按教育部的意见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二是汇聚学科队伍;三是创建学科基地;四是营造学术氛围。
凝练学科方向的初级水平就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组织申报教育部已有的本科专业;中级水平就是申报教育部已经公布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高级水平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提炼出新的专业和新的学位点,让国家将其列入专业或学位点目录。当然,提出某学科方向的单位在这个学科的发展上就占据了优先的地位。
汇聚学科队伍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聚集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人才,聚集的方式有长期所有的,也有短期所有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那就是以“讲座学者”或“讲座教授”或“访问学者”的方式与本单位的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以此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使自己单位的学术水平处于本学科的前沿。
创建学科基地,就是建立相应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或什么人才培养基地(如哲学社科研究基地、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等等)。
营造学术氛围就是要使大学学术研究的传统代代相传,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得到深刻的学术熏陶,懂得创造的意义、能欣赏创造的成果并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使学术研究的风气得到张扬,整个学校形成了鼓励创造、激励创造的氛围。
4、学科建设的作用是什么?
学科建设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1)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选拔一些条件好、有特色、与地方或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投入经费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建设,促进了该学科科学研究、人才梯队和实验基地的建设,提升了该学科的水平。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通过努力,有望在校内逐步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2)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
学科建设的成效之一就是科研条件的改善,这是吸引高水平的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不能仅仅靠高工资、高待遇,更主要的要靠好的工作环境,即所谓事业留人。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很难吸引国内大师级人才,不光是学校知名度低,更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科研条件。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现有人才也可能逐渐流失。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当中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同时学科建设也有助于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3)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改善学校的实验基地建设
在学科建设中很强调基地建设,比如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学科建设的内容也包括改善学科的科研条件,也就是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经费可以弥补教学科研经费在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所以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改善学校的实验基地建设,提高实验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4)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硕士学位点的建设
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要创造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要吸引、培养老师,就一定要抓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学校硕士学位点的建设。争创硕士学位点,这是任何一所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考虑的。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使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梯队结构更趋于合理、实验基地条件大大改善,若干年后该学科的学位点才可能水到渠成。
(5)通过学科建设,对深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把教育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学科建设改善了实验基地条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提高了科研水平,促进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所以,抓学科建设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对深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5.什么是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其建设目标是:一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6.什么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补充,为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建立一个全面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教育部决定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的基础上,从申报学科中再择优确定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
7.什么是国家实验室?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什么区别?
国家实验室依托基础好、实力强、水平高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其它相关实验室的基础上高起点建设,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生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8.什么是一级学科?什么是二级学科?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
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进了校门就可以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我国高校学位点(硕士)的申报一般是依托二级学科来进行的,学位点申报成功后,也多设在二级学科之下。重点学科基本属于二级学科范畴。
9.什么是学位点立项建设?
学位点立项建设是指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经过专家论证,优选部分学科作为拟增列博士或硕士学位点进行立项,通过一段时间对立项的学位点集中进行建设,以加快提升拟增列学位点的实力和竞争力,为学位点的申报增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位点立项建设是各学位授予单位在实践中探索的一条加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有效途径。
10.学位点立项建设的项目包括哪些?
立项的项目包括:基本具备学位授权点申报条件,准备在下一次申报增列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博士学位点(以前曾经进行立项建设,但没有得到批准增列的硕士点、博士点,如果下一次仍准备继续申报,必须重新立项)。
11.什么是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自主设置学科是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置学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相比较而言,自主设置学科专业更贴近当今社会的需求,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较为有利。
科技部、教育部近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后有关学科设置调整的权力将逐步下放给高校,授予高校二级学科的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鼓励高校结合科研项目、任务的实施带动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允许高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自主设置学科专业。
12.什么是博士后制度?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指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里设置一些特殊职位,挑选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到这里,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我国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我国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条件是: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的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最多不超过三年。
13.什么是“211工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建设目标: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段 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整体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14.什么是“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985工程”的名称由来。 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分3年以每年3、6、9 亿的进度执行。
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